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国家级子课题研究—《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国家级子课题研究—《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 > 研究成果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聋生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来源:原创  发布人: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3-02-28  浏览次数: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号FFB108166)——《区域构建适切每个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子课题——《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的成果之一。

发挥信息技术优势,提高聋生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王珍
摘要聋生由于听力缺失,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流是聋生最大的障碍。因此我们通过设置“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以提高聋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可是用传统的死记硬背的方法来诵读经典,其效甚微,而运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使经典诗文趣味化,经典诵读网络化,并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诵读的力度,聋生便会乐学、善学、勤学,大大提高了聋生经典诵读的有效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关键词:信息技术  提高  聋生  经典诵读  有效性
聋生由于听力缺失,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流是聋生最大的障碍。为此,我们学校通过设置“经典诵读”校本课程,以培养聋生的语言感觉,来提高聋生的阅读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我们认为用传统的死记硬背诵读经典是一种低效的方法,不利于聋生学习经典诗文,聋生常因读不懂记不住,而把经典诗文拒之于门外,聋生觉得经典诗文是那么枯燥,让人感到乏味。而我们运用信息技术,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则能大大提高聋生诵读经典的兴趣,提高经典诵读的有效性。
一、运用信息技术,使经典诗文趣味化,聋生乐学
1、化难为易。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可以把语言难以描述的古诗词意境生动形象的显现出来,从而变复杂为简单,为聋生理解和感受语言文字效果提供了有效途径,从而大大增强了学生对抽象事物的理解与感受能力,使学生的课堂学习向多方式、多途径方向发展。例如诵读古诗《春晓》时,理解诗歌的意境是一个难点,诵读中我使用了Flash动画,在给学生提供具体情景的基础上,再以逐层深入的方式引导学生分析每句诗的含义。动画中,“春到鸟鸣、花絮飞舞”的意境瞬间展现,使学生一目了然,自然而然地跟随作者融进春意盎然的境界。接下来,我在互联网上查找到的“轻松文字游戏”,从“春”字开始点击,用线连上所有的交叉点,就能连成一首五言绝句,使学习变成了轻松的游戏,通过娱乐和观察,聋生较好地掌握了古诗的内容,理解了古诗的意境。另外,课件中还设计了诗词中较难理解的字词解释和每一句的译文,并设计了手语翻译,便于聋生自学。可以说这种“形象有趣、师生互动”的学习方法非常有利于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句,从而领会古诗所蕴涵的意境。
2、化静为动。“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经典诗文的诵读也大概就是如此,在这种近看、远听的似有似无中,我们往往过滤了学生的动态感受。许多经典文本图文并茂,深受聋生的喜爱,但插图毕竟是静止的,无法全面表现诗文所描绘的情境。如果我们运用信息技术,把静止的文本转化为动态的教学情景,使枯燥的语句变得生动起来,会更好地帮助聋生感受诗文的意境。如诵读《惠崇春江晓景》时,我就引导学生在诵读的基础上给聋生观看春天景色的视频,欣赏春天的美景,让学生眼前浮现“竹林外两三枝桃花初放,鸭子在水中游戏。河滩上已经满是蒌蒿,芦笋也开始抽芽……”的景象。于是,《惠崇春江晓景》就像一部恬静优美的农村生活片展现在学生面前,学生读着、想着,古诗的意境便不言而喻了,要记住古诗的内容也变得形象而简单。
3、化虚为实。聋生由于听力障碍,他们的视觉功能得到有效补偿。因此,运用信息技术的直观形象在帮助聋生理解经典诗文方面,也有其独特的优势。例如学生在诵读《浪淘沙》时,诗中描绘了雄浑壮丽的黄河,百转千回,风涛万里,泥沙滚滚,从天边浩荡奔流而下的磅礴气势。这对于生活在江南水乡的聋生来说,他们没有看过这样的情景,是很难想象出“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的这种气势,但只要我们运用信息技术上网搜索一段视频进行展示,学生即使不能说其义,也能明其形了。
二、运用信息技术,经典诵读网络化,聋生善学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提出: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有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因此我们可以让聋生在网络上学习古诗文,拓宽经典诵读的外延。
1、拓展资源,增加诵读体验。信息资源有百川汇海,囊括五洲的特点,网上丰富翔实的声像图文资料,是古诗词教学取之不竭的源泉。无论你需要什么资料,都能迅速、准确的查找。无论是古诗文的时代历史,作者背景,还是在字词运用,句式特点上都可以通过查阅资料的方式来获取,而且每一篇古诗文所引发开来的联想是无限的,是每个阅读者独有的,学生完全可以借助网络快速地查找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形成个性化阅读。以诵读杜甫的《绝句》为例,我先用课件出示“千秋雪”的词义注释以及作者杜甫的相关介绍,接着让聋生通过网络找同样描写早春的诗文资源。通过百度搜索,学生找到了贺知章的《咏柳》,白居易的《早春》等脍炙人口的诗篇,并体会到了其中的共同点。在对早春的多重解读中,能突破聋生的思维定势,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与观察,原来描写早春的景色也可以是多样的,从而提高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2、信息互动,扩展诵读交流。运用信息技术,能使师生双方在诵读活动中进行自由交流、讨论、启发等活动,以实现资源共享。学生能在看、读、说、操作活动中,增加学习容量和信息量。如在找描写以季节主题的古诗时,每个学生都找到了很多,通过QQ聊天工具,学生把自己所找的古诗进行共享,并交流诵读后的感受,交流中提高了学生的书面语表达能力,这种做法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训练,学生已经养成了通过网络媒体查阅资料,收集信息的习惯。学生动手能力强了,收集的资料多了,交流畅通了,信息量也随之增大,学生诵读的积极性也相应提高了。
三、运用信息技术,加强诵读力度,聋生勤学
1、自主诵读。诵读的诗词一般都是要求背诵的,枯燥的背诵让聋生对经典诗词感到索然无味,不愿意主动去诵读。而多媒体教学能发挥这方面的优势,我们在诵读活动中可以采用“古诗填趣”的活动,列出一组诗句,每句诗中有一两个空缺,要求学生将相应的图形拖至诗句中的空缺位置。如这样一组诗句:
   )吠深巷中,   鸣桑树颠。(陶渊明《归园田居》)
②明月别枝惊(   ),清风半夜鸣(   )。(辛弃疾《西江月》)
③两个(    )鸣翠柳,一行(    )上青天。(杜甫《绝句》)
每一句诗中都有空缺,这时,学生只要将“狗”、“鸡”、“鹊”、“蝉”、“黄鹂”、“白鹭”这些图形拖入相应位置,图形即变为文字,诗句也就完整了。这样,学生不仅背熟了诗句,还增加了对诗歌的感性认识,并且学生在学习这种方法后,还能相互出题考一考,增强了学生诵读的自主性,由“要我学”变成“我要学”。
2、课内到课外,诵读延伸。聋生由于听力损失造成语言障碍,因而在聋校普遍存在着聋生不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现象。在聋校语文课中引入经典诵读,其首要目的就是能引起聋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而这一过程的最好媒介就是运用信息技术。如学生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学生被桂林那秀美的山水所折服。我就适时地告诉学生桂林山水名闻天下,历来都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在古代就有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我们可以通过百度搜索发现有“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等诗句。这些经典诗句,我让聋生在课外加以诵读,并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信息找出这些诗句的出处,体会诗句的含义,进行吟咏、品诵。这让我们的语文课与课外诵读经典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聋生诵读的兴趣,养成了时时诵读的好习惯。

毋庸置疑,信息技术牵手经典诵读,实现了经典诵读的整体优化,信息技术拓展了古诗词教学的空间,使一个个文字跃动起来,一行行诗句鲜活起来,为聋生提供了全方位、多渠道、最直接的视觉感受,弥补了聋生听力的缺陷,提高了经典诵读教学的有效性,也提高了聋生的语言表达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