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国家级子课题研究—《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国家级子课题研究—《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 > 研究成果

刍议经典诵读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来源:原创  发布人: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3-02-26  浏览次数:
 
*本文为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单位资助教育部规划课题(课题批号FFB108166)——《区域构建适切每个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子课题——《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的成果之一。
刍议经典诵读在聋校语文教学中的作用
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王珍
古诗文是中国文化领域里的一颗灿烂明珠,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重视对学生进行中国优秀文化传统教育。”《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中运用,提高自己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新课程标准强调了语文学科在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提高国民素质方面的作用,提出语文学科要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我们认为处在义务教育阶段的聋生也不例外,如果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引入经典诵读,是一件有利于聋生个体成长的好事。
鉴于此,我们学校在《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这个国家级子课题中提出在语文教学中引入经典诵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研究,已取得以下几方面的效果。
一、诵读经典,增加识字量
聋生由于自身听力的缺陷,接受外来信息的渠道受阻,严重地影响了他们的语言学习与知识习得。聋生学习语言的主要途径集中在聋校的教学课堂上,而语文课堂承担着他们学习语言的主要任务。聋校教材应该尽最大可能的为聋生语言能力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使聋生尽可能多的积累语言。然而从现行的聋校教材来看,教材的信息量以及语言词汇量大大低于普通语文教材的水平。笔者做了一番调查,这套聋校语文实验教材一至六年级十二册识字总量为2057字,远远低于普通学校小学识字总量3000字的要求。阅读识字学文是提高聋生语言能力的主要方式,也是聋生课外拓展阅读的前提条件,现行聋校语文实验教材信息量的匮乏不利于聋生语言的习得。
因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聋生多识字,开阔学生视野,扩大信息接受量。在聋生的语文学习中,我们就引导他们从小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三字经》中的文字总量达1128字,《弟子规》中的文字总量达1080字,仅此两个篇目的文字总量就超过了现行聋校语文实验教材六年的识字总量。古人只需花一年时间就能达到聋生现在的识字量,而我们的学生需要花六年的时间进行学习。由此可见,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广泛开展经典诵读活动,能够有效增加聋生的识字量。
二、诵读经典,培养阅读兴趣
聋生由于听力损失造成语言障碍,因而在聋校普遍存在着聋生不主动进行课外阅读的现象。在聋校语文课中引入经典诵读,其首要目的就是能引起聋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如学生在学习《桂林山水》这篇课文时,学生被桂林那秀美的山水所折服。我就适时地告诉学生桂林山水名闻天下,历来都为文人墨客所称颂,在古代就有人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有“不愿做神仙,愿做桂林人”,“群峰倒影山浮水,无水无山不入神”,“水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堪称甲桂林”等诗句。这些经典诗句,我让聋生在课堂及课外加以诵读,并要求学生找出这些诗句的出处,体会诗句的涵义,进行吟咏、品诵。这让我们的语文课与课外阅读进行了有机的结合,提高了聋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只要我们在语文课堂加以适当引导,学生便会慢慢觉得古诗词离我们并不遥远,而且也不是那么深奥难懂,读起来还会朗朗上口。这样,聋生的阅读兴趣便会越来越深浓厚,其效果也是不言而喻的。
三、诵读经典,提高写作能力
提起聋生的写作能力,在聋校的老师都会直摇头。聋生在漫长的九年学习生活中,几乎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仅仅凭借双眼来了解这个社会,仅仅凭课堂上所习得的一点语文知识,要指望他们能写出通顺精彩的作文来,那简直是天方夜潭。“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没有课外阅读的积累,聋生又怎能不对作文感到头疼呢?大而言之,无论就学生的主体发展,还是社会适应等,都需要在学习生活中与书为伴,与阅读为友。只有多阅读,多积累,下笔才会如有神。
由于我们在语文课堂中和课外引入了经典诵读,经过两年多的实践,现在我们的聋生对古诗文有了一定的积累,有些学生在写作时已能引经据典。如在一次写命题作文《蜡烛》时,许多学生都用上了李商隐《无题》中的名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如学生练习用比喻写景状物,描写春天的柳树时,有的学生就能用上贺知章的“万条垂下绿丝绦”这句古诗。这些古诗句的运用,对于聋生所写的作文来讲真是润色不少。还有的学生在写日记中,也时不时会用上一些名言名句。
经典诗文诵读得多,聋生往往会在写作的不经意间“冒”出几句,或描述事物,或发表议论,或抒发情感,有时虽不一定贴切,但却着实令人欣慰。这对于提高聋生的写作能力确实有着正面的影响。
四、诵读经典,陶冶性情,端正品行
经典诗文是我们民族文化的瑰宝。诵读它,可以修养身心,增加智慧,开启成功之门;诵读它,可以让人懂得认识美、领略美、欣赏美、享受快乐人生。开展经典诵读,有利于聋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值素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经典中皆是美心美文,嘉言懿生。如:《弟子规》讲的是使人成为一个完全社会意义上的人的基本规范,是幸福人生的前提。《三字经》用极简洁通俗的白话讲出了恒常不变的宇宙真相,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论语》给我们提供了一套行之有效的自我修养理论与方法。让聋生将这些经典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好得多。我们在实践过程中,能明显感受到学生的变化。如学生学习了《三字经》中“非圣书,屏勿视,勿自暴,勿自弃,圣与贤,可训致”后,一些原来自暴自弃、胆小、自卑的学生从中找到了动力,汲取了向上的力量。
    有道是:“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文学经典名著作为中国传统文明的精髓,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在聋校语文教学中大力倡导经典诵读教育,对于培养具有完善知识体系和丰厚人文素养的聋生有着积极的意义。聋校语文教师要顺应语文教学改革和时代发展的浪潮,借助新课改推进的东风,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深入钻研教材,科学安排教学环节,适时、恰当地借用经典,有机地与实际教学相结合,就可以多方面发挥特长,从而更好的为聋校语文教学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