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国家级子课题研究—《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国家级子课题研究—《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 > 计划总结

《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阶段研究总结

来源:原创  发布人:教科室  发布时间:2012-02-28  浏览次数:
                           《构建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的行动研究》
阶段研究总结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课题组
一、研究背景
通过文献检索与梳理,我们发现在特殊教育领域无论是理论工作者,还是实践工作者,无论在不同的区域还是在不同的特殊学校,都在进行着课程理论的研究和探索。主要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整体而言,专家们都在研究特殊教育的新课程理论,在他们的倡导下,新课程理念也吹进特殊教育学校,得到了特殊学校教师的广泛认同,在特殊教育新的课程标准还没出台之前,学校课程建设有了一些突破。(2)在学校层面,每所学校都在对原有国家课程进行改革:聋专业部分学校采用了现行普通学校的新课程教材,部分学校对原教材进行了变革,也有部分学校适当增加了校本课程;智障类专业各校也都根据自身实际,选用原国家课程,并适当增加校本课程,也有了一些成果与经验。综上所述,课程改革的理念已得到基本认同,不同地区的特教学校都在努力进行课程改革,其本质都是相同的,即都是对素质教育的校本化实践,但目前还没有哪所特殊学校提出以“适切每一个特殊孩子的发展的学校课程”为价值取向,参与整体建构一个区域的课程,这为我们的研究留下了一定的空间。
二、理论思考
1、有关核心概念界定
特殊孩子:是指在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就读的耳聋孩子、智障孩子及有其它缺陷的孩子。
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以国家课程为基础,以每个特殊孩子的需求为价值取向,以学校现有师资力量为基准而开发的课程。学校课程努力从特殊孩子成长的角度、及以后生存的角度展开课程变革,课程目标指向每个特殊孩子的需要。重点强调适当的选择性,构建适切耳聋孩子终身学习和职业谋生的课程;构建适切智障孩子发展的语言康复、文化学习及生存方式的课程。
2、理论假设
在实施全纳教育的基础上,改善特殊孩子的生存方式,提升特殊孩子的生存质量,为聋孩子未来能成为自食其力,有一技之长的人奠基,为提高智障孩子的生活自理能力奠定基础,这一直是我们特殊教育工作者的追求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就要为他们找到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习内容和学校课程。就目前的特殊教育现状来看,聋专业的新课程标准制订已基本完成,年内有望公布,智障类因各地区、各省、各学校,甚至各班级的学生差异太大,很难有统一的课程适切每个孩子,因此新课程标准迟迟没能通过讨论。而一所学校,一个班级的特殊孩子人数并不是很多,在选用原国家课程的基础上,再为他们制订适切他们发展的学校课程相对容易,但具备这种能力的教师不多,研究的教师更少,因此学校把这一问题作为一个课题来研究,旨在为特殊教育同行开展特殊儿童生存发展教育提供参考和借鉴,推动特殊教育的整体发展。
三、研究目标
这一阶段主要研究开发各学校课程的编写情况,具体达成如下目标:
1、完成聋生“阅读”学校课程低、中、高年级段上册的编写任务。
2、完成的“油画”学校课程的上册编写任务。
3、完成智障生“语言康复”学校课程的上册编写任务。
4、整理、编写智障孩子生存方式的“健康与生活”学校课程;
四、研究内容
1、通过对相关文献的收集、整理,较系统地梳理出关于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学校课程开发的已有成果。
2、聋孩子终身学习的“阅读”学校课程:聋孩子由于听力障碍,能用正确的语言进行交流是聋孩子最大的障碍。通过“阅读”课程的设置,培养学生的语言感觉,提高阅读和表达能力。通过研究,并能编成一套适合聋孩子阅读水平的教材。
3、聋孩子职业谋生的“油画”学校课程:针对聋孩子的视觉功能要强于其它感官功能,有效进行缺陷补偿,为聋孩子设置油画项目这一学校课程。形成本校的特色教学,研究聋孩子经过三年的油画学习,能达到怎样的油画水平?为他们日后走上工作岗位成为自食其力的人提供有力支撑。
4、智障孩子语言发展的“语言康复”学校课程:语言康复依据智障孩子的语言发展规律,及本校智障孩子自身的特点和语言发展程度,为智障孩子提供科学的、系统的语言沟通能力训练,提高智障孩子的语言沟通能力,使他们能听得清楚,说得明白,为日后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基础保障。
5、智障孩子文化学习的“颂读”学校课程:通过主题为“颂读”的课程研究,提供智障孩子接受中华民族优秀文学熏陶的机会,形成全体性对真善美的追求,提高智障学生分辨是非的能力,培养智障孩子的文学素养。
6、智障孩子生存方式的“健康与生活”学校课程:人的各种行为习惯和健康的心理素质不是天生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学习、实践和环境中逐步形成的。毫无例外,智障孩子的行为习惯和生存能力、心理素质,乃至我们平时所讲的学会做人都是在成长的过程中习得并养成的。我校智障教研组关注这一现象和规律,充分遵循智障孩子的身心特点和行为习惯的形成发展规律,在平时的健康教育实施过程中,一点一滴地教学生习得良好行为习惯,培养他们自理自护、明辨是非的能力,提升智障孩子适应社会生活的生存能力,并不断总结经验,选择适合智障孩子身心特点的教学内容编写成实用的教材。并逐步建立以开发校本教材、问题探究为主体,以家庭参与其中为辅助教育的一个完整的智障孩子“健康与生活”教育体系。
五、研究措施
1、加强学习培训和交流。每月组织一次课题组成员学习或课题沙龙,认真学习《走进新课程》和《现代特殊教育》等有关理论及经验,做好学习笔记。有计划地外出学习,课题组成员优先外出,到本地普小和省内外特教学校学习,借鉴先进经验。
2、上好研究课。课题组教师每学期上一节课题研究课,课后写好教学反思。期末作总结交流。
3、写好研究论文。课题组成员每学期要撰写一篇教学论文或教学案例,并组织课题论文竞赛,按规定进行相应奖励。
六、研究过程
(一)、重视课题研究的过程管理
1、抓好理论学习
丰富的两座支撑是课题研究实施和取得预期效果的强有力的保证。我们为了保证学习的时效,为每一位课题组成员购买了《走进新课程》,要求大家精读这本书,同时还要认真学习《特殊教育基础概论》,及《现代特殊教育》杂志上的相关经验。采用自学和集中学习相结合的模式,同时要求每位课题组老师写好学习笔记,期末作考核。
2、抓好常规管理
每学期初召开课题组教师会议,落实研究计划。每月举行研究例会,交流研究成果。每学期上好研究课,上交有关教案及教学反思。期末写好论文或案例,积极向各级特教刊物投稿。做好课题网页的管理。
(二)牢固树立科研意识,切实抓好研究活动
我们课题组坚持“教师即研究者,课堂即研究室”这一理念。教师平时要在课堂教学中善于发现问题,从而思考并完善自己编写的校本课程,使课堂上留下的问题能在学校课程中得到延续、解决。我们要求课题组教师发扬求真务实的精神,在平时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中扎实开展研究,使课堂真正成为自己的教科研实验室,使课题研究真正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实施素质教育的有力支撑。2010年12月,我校举办的“营造适切每个特殊孩子发展的课堂”对外教学研讨活动,课题组的六位教师为大家上了示范课。2011年,培智学校教育教学年会暨构建适切特殊学生的学校课程的开发活动在我校举行,课题组的四位教师向全省的同行上了展示课。
另外,我们要求每一位课题组教师都要根据自己执教学科的特点和教学实际,确定自己的研究方向,每个学期有计划地通过研究课、案例或论文等形式来反映自己的研究成果。2011年度学期末,我们课题组开展了课题研究论文评比,此举促进了课题组老师开展研究、总结的积极性。
(三)落实有关学校课程的编写工作
    每学期初,我们召开课题组会议,明确每个组所承担的相关学校课程编写任务,每个课题组老师必须按要求完成编写任务,学校课题组将作考核评比。
七、研究成效
(一)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教育科研水平有了提高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们在一次次的理论学习、课题沙龙、课题研讨、教学反思中对如何展开研究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提升了教师的教育科研水平。一年来,课题组老师通过不断学习、钻研和实践,三篇课题研究论文得以发表和获奖。此外,我们课题组的教师两次对外进行了课题研讨教学展示活动。
(二)改变了教师的教学行为
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改变了以往只教不思的习惯。现在教师会要把课堂上一些学生难掌握的知识或对学生有帮助的知识记录下来,在编写校本课程时加以补充,作为知识的延续,使学生课内课外都能学习。
(三)编写了相关学校课程
一年来,通过课题组全体成员的努力,我们编写了聋部各年级段上册的 “经典美文颂读”校本教材,聋部的“油画”校本教材,培智部的“健康与生活”课程。
(四)学生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年来,我们通过开展经典诵读活动,学期初落实诵读篇目,学期末举行评比活动。不管是聋部学生还是培智部学生,对规定的经典诵读篇目,都能朗朗上口地背诵出来,培智部高年级的学生还能背诵《三字经》《百家姓》等国学经典。聋部学生的语言水平也得到了提高。
我们对聋部的学生开展系统的油画课程学习,聋生的油画水平大大提高,学生的油画先后在“自闭症日”、“助残日”活动上义卖。 2011年底,学生的油画作品在常州市青少年活动中心展出,本次画展由居丽琴副市长亲笔题词,她对学生的画作也大加赞赏。
我们通过对学生进行“健康与生活”的校本教育,培智生的生活、行为习惯有很大的改变。从不会穿衣吃饭到如今都能自理,从入校时的乱扔垃圾到现在不随地乱扔垃圾,无不体现了我们的教育研究成果。
八、问题与思考
1、在开发培智部的“语言康复”课程时,我们课题组的老师遇到了困难。培智部其实只是个笼统的概念,里面要细分还能分出好多类,有“唐氏”,有“自闭”,有“学习障碍”等,可能会出现十个孩子九个样的情况,如果按每种孩子的情况去编语言康复课程,工作量太大,老师的精力够不上。如果不细分,只编出笼统的语言康复课程,那对学生来讲无针对性,其效果必将打折。因此,目前我们还没找到较好的解决办法,以至把此课程搁浅了。
2、课题组老师在编写校本课程的时候,表现出了参差不齐的水平,这就提醒我们还要加强学习与管理,让每位老师都能尽心尽力地开展研究,而不是敷衍了事。
        经过一年多的研究,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在特教界开展校本课程的研究,我们也只是在探索中,无前例可循,无经验可照,加上我们自身水平有限,研究的各方面  还不够完善。在以后的研究中,我们将不断学习研究,相信会取得一些实质性,值得推广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