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区级课题“提高智障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区级课题“提高智障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策略研究” > 学习资料

发挥朗读作用提高智障儿童语文能力

来源:原创  发布人:李亚华  发布时间:2018-05-09  浏览次数:

发挥朗读作用提高智障儿童语文能力

陈莎茵

摘要:发挥朗读在培智语文教学中的桥梁、纽带作用,可从以下几方面着手:培养

良好的朗读习惯,建立智障儿童语文能力的起点;挖掘教材的朗诵资源,促进智障儿童语言的发展;掌握朗读技能,提高智障儿童的审美能力;设计朗读问题,拓宽智障儿童的思维;增设音乐律动,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

关键词: 培智语文;朗读作用

中图分类号: G764

责任编辑:赵华丽教苑

朗读是语文学科教学的重要方式,它不仅是将无声文字转变成有声语言的过程,也是帮助学生感受和理解文章思想内容及情感的桥梁,更是提升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抓手。使智障学生开口说话并清楚表达是每个培智学校语文教师努力的方向,因为这对智障学生走出校门、适应社会生活至关重要。在培智语文教学中,怎样才能有效实现朗读的桥梁、抓手作用呢?

一、培养良好朗读习惯,建立智障儿童语文能力起点俗话说“良好的习惯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同样适用于智障学生良好朗读习惯的形成。首先是理解文章的思想内容、感受文章表达的真实情感;其次是把握正确的朗读技巧,包括断词断句、语音语调及生动形象的表情动作等;最后,大胆反复地朗读,以达到熟读成诵。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逐步理解文章内容,理解能力逐步得到提高,可进而形成全面理解文章的能力。当朗读成为一种习惯时,朗读的技巧也能够逐渐形成。智障学生在不断的朗读中,对文章有了自己的理解,再配合一些朗读的技巧,在朗读文章时便能朗朗上口,熟读成诵。因此,培养智障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是提升其语文能力的起点。

二、挖掘教材朗诵资源,促进智障儿童语言发展

有研究表明,智障儿童语言发展水平较低,发展速度迟缓,较普通儿童而言,有的智障儿童两三岁才会说出一些单词,五六岁才会说简单的句子。此外,智障学生还存在构音、声音和语流的障碍,比如发音不准、吐字不清等。因此,语言的学习对智障儿童来说是一个重要的任务,而朗读能够促进智障儿童语言发展,因此语文教师要在有限的教材资源中,深入挖掘并合理应用其中的朗读资源。现有的培智语文教材中,大部分内容都趋向生活化。以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实用语文》第七册为例,本册分为8 个单元,为“节日”“睡前准备”“文明用厕”“动物”“我的一家”等,课文与智障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语言简单明了,符合智障学生的语言特点,便于学生学习。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充分利用教材,深入挖掘教材资源,指导学生朗读,对学生理解语言、掌握规范的语言文字大有裨益。比如可将《实用语文》第六册两篇涉及“交通工具”的课文合二为一,从简单认图说话到词汇朗读,从句子朗读到整体朗读,逐层推进。具体教学可以这样设计:从认识交通工具入手(认识摩托车、自行车、公交车、汽车、火车、飞机等图片及声音),再到认识课文生字词(词语“摩托车”“自行车”“公交车”“汽车”“火车”“飞机”等),然后进行长短句练习(比如“我乘坐公交车上学”),最后学生表演读(听教师播放交通工具的声音,选择头饰,看任务图片表演并读出相应的句子)。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适当地增删教材,增加教材的趣味性,激发学生朗读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开口,理解和运用语言。在朗读的同时,要指导学生注重语言的直观感知和积累。如《睡前准备》一文用图文结合的方式阐述了睡前准备工作如何做,包括先刷牙,接着洗脸,然后洗脚……在课文学习过程中,学生不仅习得睡前准备的好习惯,同时也认识了“先……接着……然后……”的句式。教师要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朗诵资源,加以处理后引导学生朗读,让学生在直观感知语言的过程中积累语言材料。在语言表达方式上加以纠正和训练,使学生更加容易从自己的语言材料库提取出语言,用以表达自己的观点。

三、掌握朗读技能,提高智障儿童的审美能力

朗读是一种从生疏到熟练、从无到有的过程,涉及学生对于书面材料的记忆和鉴赏,可以说朗读也是一项技能。如果智障儿童能够掌握这项技能,那么他们就能在需要时及时提取并再现这项技能,比如在面对难以理解或者感兴趣的材料时能够使用朗读这项技能等。审美可以说是培智语文教学的最大难点,也是最具魅力之处。智障儿童可以通过朗读来攻破这个难关,在语言中感受美、体验美,不仅包括自然美,还包括心灵美,同时发展想象力,培养发现美、鉴赏美的能力,树立起正确的审美观。在培智语文教材中,还有为数不少的诗歌,如《春晓》《静夜思》《悯农》《登鹳雀楼》等,这些诗歌的语言简单、朴实且节奏感强,配合音乐教学更容易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魅力。通过朗读、品味诗句,智障儿童能逐渐理解诗的内容、感受诗人的情感,进而培养他们爱美的情操。这在学生反复吟诵过程中会逐渐体现出来。另外,教材中有许多生动描写人物形象的文章,在不断朗读和细细品味过程中,学生能从中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美。如《小华的头发》一文,学生通过阅读文章中对小华脏乱外表及外界反应的描写,逐渐明白脏乱是不好的行为习惯,应及时改正,做一个爱干净的好孩子。《勤快的小玉》一文通过塑造小玉勤奋懂事的形象,向学生传达了在生活中应该行动起来,做父母的好帮手。总之,通过朗读,可以不断强化生活中的好行为,学生的审美能力也能逐渐地培养起来。

四、设计朗读问题,拓宽智障儿童的思维

古人读书,强调“口诵心惟”。“诵”不仅仅是“口”的发音活动,同时包含了丰富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活动。教师指导朗读的过程,是让智障儿童认识语言、品味语言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活跃思维的过程。智障儿童的思维长期停留在直观形象阶段,抽象概括水平较低且思维刻板,缺乏目的性、灵活性、独立性和批判性。针对他们的思维特点,可在朗读的同时设计相应问题,让他们带着问题有目的地朗读,既便于他们理解文章,同时,引发学生开动脑筋,积极思考,拓宽他们的思维。如在教学《星星和哨兵》一文时,可设计这些问题:“哨兵是怎么工作的?”“星星和哨兵的表现有什么不同?”“哨兵和星星相比,你比较喜欢谁?为什么?”“除了哨兵叔叔,你还知道哪些解放军叔叔的故事呢?”请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大声朗读。在朗读过程中,学生不仅认识了哨兵职责,也提高了认识,发展了思维。

五、增设音乐律动,激发智障儿童的兴趣

由于智障儿童认知水平和学习能力个体差异大,因此,在朗读训练时不应采用单一的方式进行,配合图片、影像、音乐等效果会更好。当然教师的指导也是必不可少的,可通过教师带读、学生跟读等方式,逐句帮助学生理解文章,通过变化的语调激起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在提问和指导的过程中,启发学生动脑思考,真正融入到文章的故事情节中。

(作者单位:福建省厦门市同安区特殊教育学校,36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