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区级课题“智障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区级课题“智障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 > 计划总结

智障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中期报告

来源:原创  发布人:刘秋波  发布时间:2017-09-17  浏览次数:

智障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  

中期报告

 

 

 

 

 

 

 

        课题名称  智障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  

            负责         赵雪梅                     

            所在单位      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课题参与人员  刘秋波   汤群 潘铭 赵洁 华建萍 朱宏伟 陈亚琴 苏丹 姜小延  张文义  钟燕  

            执笔       赵雪梅     

 

 

 

 

 

 

一、研究背景:

礼仪,就是待人接物的礼节礼貌及方式,是交往的规范,也是社会交往中的行为准则。个人的礼仪行为不仅反映出一个人的道德修养与文化素质,还反映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和文明水准。我们国家始终都非常重视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2014年春,江苏省教育厅号召学习新出台的《江苏省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提出了“八礼四仪”,这充分表明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性。可见,培养良好的礼仪行为习惯,不只是为了成才,更重要的是为了成人。

我校是一所特殊教育学校,大部分是身有残疾、智力有缺陷的学生。经调查发现,大部分智障学生家中都有兄弟姐妹,而父母大多把精力花在正常孩子身上,对这些智障学生很少过问,有的认为教过就忘,干脆不教;有的认为沟通有障碍,就很少与其交流;有的甚至直接把孩子丢给祖父母,自己不管不问。所以这些孩子缺乏必要的礼仪常识,不懂得尊敬长辈,与同学相处不太和谐,经常无故发脾气。我校这些年来,虽然一直在重视学生的文明礼仪教育,但效果一直不理想。例如,有学生见到老师不能主动问好;不能文明如厕;见到地上垃圾不能主动捡起等,这些都是与学生的文明礼仪不相称的,因此在我校开展文明礼仪教育势在必行。

本课题的研究价值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实践意义:具有良好礼仪习惯的人首先给人以“赏心悦目”之感,礼仪能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学校,能使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融洽、友善,使校园的文明氛围更浓,树立起学校的良好形象;在家里,使家庭更加充满关爱,更加和睦、幸福,使邻里的关系更加融洽;在社会,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有人情味,少一些矛盾,多一份温情,使人们的行为受到自我约束,使社会更加文明。(2)理论价值:我们将通过借鉴前人的研究成果,探究出一系列结合我们特殊学校实际情况的新的礼仪教育理论和实践方法,对进一步弘扬古今“礼仪美德”,践行“八礼四仪”,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都具有重要的作用。

二、理论分析

1.有关概念界定

智障学生:是指智力明显落后于同龄正常儿童智力水平(IQ在70以下),同时伴有适应行为障碍的0~14岁儿童。本课题“智障学生”包括语言发展异常、广泛性发育障碍及脑瘫的学生。

    文明礼仪教育:礼仪是人类为维系社会正常生活而要求人们共同遵守的最起码的道德规范,它是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中逐渐形成,并且以风俗、习惯和传统等方式固定下来。对一个人来说,礼仪是通过一个人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及其外在形象表现出来的,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对一个社会来说,礼仪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程度、道德风尚和生活习惯的反映。文明礼仪教育旨在通过学校课堂这个主阵地的教育,培养小学生文明的言行举止和良好的个人道德修养,使他们进行友好和谐的人际交往,告别不文明的言行。

2.理论依据

1)《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

2014年5月13日省文明委制定下发了《关于在全省开展未成年人文明礼仪养成教育的意见》和《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强调要突出抓好未成年人的“八礼四仪”。 “八礼”指“仪表之礼”、“仪式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餐饮之礼”。“四仪”指入学仪式(7岁)、成长仪式(10岁)、青春仪式(14岁)、成人仪式(18岁),以此教育引导未成年人强化文明礼仪素养。

2)心理学理论

心理学揭示了儿童心理的发展是身心不断成熟的过程,处于不同年龄段的孩子有着不同的心理特点,文明礼仪教育只有遵循儿童身心发育的规律,才能满足其发展的需要,才能形成科学的教育梯度序列。社会心理学揭示了人们社会行为的心理机制,文明礼仪教育着眼于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必须吸收社会心理学的理论,来探索文明礼仪教育实践活动内部机制。

3)陶行知先生“生活教育理论”

著名的儿童教育专家陶行知先生提出了“生活教育理论”,重视做中学,实践中养成习惯。任何良好礼仪习惯的养成,必须通过孩子亲眼看、亲耳听、亲身实践,通过在循环往复的体验中形成正确的理性认识,反复积累,最终把外在的行为表现真正内化成稳定的心理品质。

3.研究动态

国际上针对青少年存在的道德修养上的问题,普遍重视对学生的道德教育,

其中包括礼仪教育。英国等国家提出了培养“绅士”、“淑女”的教育。韩国从1973年起就开设道德课,模拟生活场景,进行仪表礼节演示教育。我国也在文革以后提出了“五讲四美三热爱”教育和养成教育,对礼仪教育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的普遍做法是强调教育与训练想结合,但在实践中常带有分离的状况,或是说理不够,机械训练;或是空洞说教,践行不够。

    4.本课题创新之处

就国内外情况看,在心理学、教育学等领域,关于儿童道德的研究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和重视。在国外,有关这方面的研究已相当成熟,产生了一些影响广泛的理论成果。这些理论一般都只注重对正常思维、正常心理的孩子进行规范与劝导,而忽视对智障儿童道德认知和道德情感、行为习惯等方面的研究,这也是我们为什么选择该课题作为研究题目的理由。通过该课题的研究,能够为确立当前社会背景下,智障学生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发展目标和功能定位提供有力的论据,能够总结出适合我校文明礼仪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有效途径、方法及其操作范式。因此,在培智学校研究文明礼仪教育有很高的应用价值。

三、研究方法:

1、调查分析法:对我校智障学生的文明礼仪现状进行调查、分析,从中了解本校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习惯、文明礼仪的现有状态以及不同年龄段、不同智障程度学生的差异、家庭教育对学生的影响,从而不断改进研究方法及措施。

2、文献研究法:查阅文本资料以及相关的教育信息网,进行先期的文献研究,分析研究的时代背景,构建研究的理论框架,为课题实施奠定基础。

 

3、个案研究法:在研究过程中,选取典型案例,建立研究档案,进行跟踪研究。

4、行动研究法:运用行动研究法是促进“文明礼仪教育”的有效策略,寻找提高智障学生礼仪素养、促进学生文明意识的途径、方法、措施。边学习、边实践、边探索、边总结,使理论与实践、成果与应用有机结合起来。

5、经验总结法:利用在实验研究过程中积累起来的丰富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概括教育现象,选择有代表性的总结对象,正确区分现象与本质,得出在礼仪教育中规律性的结论,并使之有推广价值。

四、研究内容:

1、对智障学生进行文明礼仪教育的意义、内容等有关教育理论的文献研究,为课题的研究奠定一定的理论基础。

2、对智障学生的文明礼仪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研究,从而较为全面地了解智障学生的语言行为习惯、文明礼仪、思想道德的现有状态。

3、基于智障学生的生活实际以及他们的身心发展特点,构建较完整的智障学生礼仪教育内容,使礼仪教育向家庭、社会延伸。我们确定“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学生礼仪常规”内容包括校园礼仪、家庭礼仪、社会礼仪三大方面。

4、对智障学生开展文明礼仪教育的方式方法和实施途径的研究。

1)借助网络资源,结合学校、智障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发“特殊学校礼仪教材”这一礼仪校本课程,突出形式上的生动活泼、图文并茂,内容上的科学化和序列化,从而把文明礼仪教育推向深处。

2)把礼仪教育与学习《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有机结合,在融合中提高智障学生礼仪认识。

    3)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在丰富多彩的文明礼仪专项活动中,培养智障学生的礼仪修养。

4)礼仪氛围 ,将学习礼仪、实践礼仪、展示礼仪和宣传礼仪贯穿于学校礼仪教育实践活动营造文明的全过程,提高智障学生文明礼仪素养。

5)在各科的教育教学中,挖掘礼仪教育资源,渗透文明礼仪教育。

6)构建评价体系,通过智障学生文明礼仪观察评价表对智障学生实施合理评价,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文明礼仪习惯。

五、研究措施: 

1、组织保证:健全课题研究网络。聘请专家为课题研究的顾问,请他们对课题研究进行把关,并从理论和实践上给予具体指导。

  2、时间保证:为使本课题研究真正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课题组每月活动一次,每天课题组成员写教师随笔,阶段检查。

  3、人员保证:参与课题研究的老师自己申请,严格把关通过。本课题组都是我校骨干教师,参与过多个课题的研究,积累了较高的理论水平和经验,而且肯吃苦,有奉献和牺牲精神。

  4、经费保证:课题启动后,学校将在经费上给予全力保障。保证开题论证、中期评估、结题鉴定的各项费用及时到位;保证外出学习、课堂教学研究、调查实验、资料收集、数据处理、会议研讨、校本教材结集等各项支出的如期支付。

5、我校经常有各级各类志愿者队伍。每次组织活动将得到志愿者的帮助与支持。

六、研究成果分析:

1、完成开题报告,顺利开题。2016年6月,我校区级课题《智障学生文明礼仪教育的研究》在会议室隆重开题

2、对智障学生的文明礼仪的现实状况进行调查研究,完成特殊学生文明礼仪调查问卷及分析

3、志愿者活动以及各助残活动与文明礼仪教育有机结合,提高智障学生对文明礼仪识。

4、在各科的教育教学中,渗透文明礼仪教育。2016年12月张文义老师执教了公开课《一道凉菜——皮蛋拌豆腐》教育了孩子们要互相帮助,学会感恩;汤群老师执教了《爱心 超市》一课,教会了学生礼貌购物,激发学生感恩之情,表达感恩之心,实现爱心超市的育心功能2017年10月赵雪梅老师执教的校级公开课《明明知错了》教育孩子们吃饭时要珍惜粮食不浪费;华建萍老师执教《超市购物》,知道了购物过程中大家要讲文明,有礼貌,互帮互助。

5、各课题组老师能以以德育活动为载体,培养智障学生的礼仪修养2015年3月,赵雪梅、潘铭、刘秋波老师合作指导的队活动《八礼四仪记心中》被评为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二等奖;2016年3月,赵雪梅与潘铭老师合作指导的活动《学八礼四仪做文明少年》被评为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二等奖;2017年3月赵雪梅与姜小延合作指导的活动《让文明之花开遍校园》被评为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二等奖; 潘铭与赵洁老师合作指导的活动《争做礼仪小标兵》被评为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二等奖;苏丹与汤群合作指导的《我做爸爸妈妈的乖孩子》被评为武进区优秀团队观摩活动特等奖。

6、课题组老师们不断学习理论,撰写论文。2016年8月,赵雪梅撰写的《智障学生文明礼仪养成教育之浅见》,在武进区德育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苏丹老师的《倾听花开的声音——运用蒙台梭利理论促进智障学生性格健康发展》在武进区德育论文评比中获三等奖;2016年9月,苏丹老师的《自闭症儿童不良情绪的矫治个案》获省级评比二等奖;2017年5月,张文义老师的《智障儿童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之我见》获省级论文评比二等奖;刘秋波老师的《培养中重度智障儿童良好礼仪习惯的个案研究》获省级论文评比二等奖。

七、问题与思考:

1、理论体系不完善。课题组成员主要是一线老师,实践层面经验丰富,但理论研究水平有限,缺少专家高屋建瓴地对整个研究进行有高度、有深度的点拨、指导和提炼。这方面拟聘请专家多多给予指导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探讨文明礼仪的培养途径

2、课题研究意识不强。一方面是老师承担大量的教学任务和日常班级管理工作,无法集中精力进行研究;另一方面是老师们缺乏一定的课题研究意识,收集材料、分析材料、撰写论文等意识不强,也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学校一线教师在核心期刊上发表相关的论文很少。今后老师们将继续深化、完善课题研究,做好课题研究资料的积累、汇总、整理工作争取每人都有成果。

3、智障学生文明礼仪习惯的形成出现反复性,学生自律性不强,没有从他律到自律。今后老师们将加强智障学生心理学方面知识学习,研究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同时,加强文明礼仪监督和评比活动,让智障养成从他律到自律

我们还将继续开展丰富的文明礼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把文明礼仪内化为自己的行动。从而为学生终身文明礼仪习惯打下基础。

八、下阶段研究计划及确保最终成果的主要措施:

1、继续定期召开课题例会,加强成员之间的交流,相互启发,收获灵感;

2、邀请高水平专家,加强理论指导,开展专题培训,提升研究成员的理论研究水平;

3、强化老师的课题研究意识,深入推进行动研究,促进以年级段为单位,以班主任为中心的研究团队在实践中研究,在研究中思考,在思考中总结,在总结的基础上撰写高水平的论文。

4、加强各年级段主题实施方案的落实,完善校本教材的编写,探索科学多元地评价方法。

5、加强家校联系,借力社会,形成合力,使课题研究真正致力于学生的终身发展。

6、完善课题管理制度,确保课题研究健康持续运行,确保每学期各年级段都有课题研究成果汇报,展示本年级段的阶段研究成果。

九、可预期成果:

1、有效开展文明礼仪主题研究的实施方案,完善的理论系统,科学的研究方法、研究路径。

2、完善低、中、高年级段文明礼仪主题教育系列校本教材。

3、学生能养成良好的文明行为习惯。

4、教师在研究中成长,收获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