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市级培智数学课题研究——《培智数学活动课程开发与实
当前位置:武进教育课题网站 > 常州市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 课题列表 > 课题研究 > 市级培智数学课题研究——《培智数学活动课程开发与实 > 研究成果

生活和需要是有效数学之根本

来源:原创  发布人:武进特殊教育学校  发布时间:2015-03-13  浏览次数:
 

生活和需要是有效数学之根本

 

武进区特殊教育学校   吴亚英

 

【活动内容】

《培智学校数学活动课程的设计与开发的研究》课题研究之校本课程、培五年级数学活动课《我的好帮手——小小计算器》第三课时

【活动片段】

师:熊爷爷和熊奶奶买胡罗卜和竹笋,一共用去11元,记得胡罗卜用去3元,请熊宝宝算一算,竹笋是多少元?

(熊宝宝以前只算过一共用去多少元,现在知道总数,要求其中的一种菜价,可没算过,熊宝宝不知所措。)

师:我们和熊宝宝一起来做个游戏。

师:有两个盒子,一个盒子里放3个乒乓球,另一个盒子放8个乒乓球,两个盒子里一共有几个乒乓球?

生:3+811(个)。

师:两个盒子里一共有11个乒乓球,这个大盒子里有10个,这个小盒子里有几个?

生:1个。

师:怎么计算可以得到1

生:11-10=1(个)

师:说一说式子的意思?

生:两个盒子里的总数-大盒子里乒乓球数=小盒里的乒乓球数

师:我们再试一次,现在知道两个盒子里一共有11个球,这个小盒子里有3个球,那个大盒子里有几个球呢?

生:8个。

师:怎么计算得到8个球?

生:1138(个)

师:通过以上活动,受什么启发?现在知道如何计算竹笋的价格了吗?

生:和我们做的游戏是同样的道理。

买菜一共用去的钱-买胡萝卜的钱=买竹笋的钱。

11-3=8(元)

师:以后遇到问题,试着换种方式想一想,想通了,问题也就解决了。熊宝宝利用计算器,帮助爷爷奶奶算出了竹笋的价格。真是聪明的孩子。

【案例分析】

陶行知先生提倡“在生活里找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内容和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越贴近,学生自觉接纳知识的程度就越高。《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在课程改革的目标中指出:……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的联系,关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经验……,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的有效性,与生活紧密相系。

在智障学生的学习过程中,把数学与生活以及他们的需要联系起来,让学生感到数学就在身边,学习数学很有用,这样能很好地激发智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符合智障学生的认知规律,数学的有效性得以体现。

本案例是数学活动课《小小计算器》的片段,要求学生在学会简单操作计算器的基础上,再利用计算器帮助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需要计算解决的问题。教师创设情境:星期天,熊妈妈叫熊宝宝到菜场上买菜,但熊宝宝怕算错了帐,怎么办?熊妈妈建议熊宝宝用计算器,这样算帐就不容易出错了。熊宝宝带上计算器,顺利地算对了账、买到了菜。熊爷爷、熊奶奶买两样菜一共化去11元,知道其中的胡罗卜用去3元,要计算出竹笋是多少元?根据已学过的求和题,逆向推理,来计算其中一样东西的方法,熊宝宝利用计算器,最终知道了竹笋的价格是1138元,帮助爷爷、奶奶算出了竹笋的价格,数学的价值和有效得到了体现和认可,熊宝宝非常开心。

活动中,学习的内容(计算器)和学生的生活(日常买菜)非常贴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容易引发和高涨,更能引起他们的共鸣。这样贴近生活的情境教学,让智障学生不仅知道了用计算器计算,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知道了计算器很有用,从而产生了需要学习计算器的愿望,慢慢的就会产生喜欢计算器、喜欢计算、喜欢数学的情感。有效的数学,就这样在生活和需要中,产生而来。学生不仅掌握了知识,更重要的是获得了学习能力。(201501